全市财税金融、国土资源管理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顺利召开
32px
22px
18px
- 12px
- 14px
- 16px
- 18px
- 20px
- 22px
- 24px
- 26px
- 28px
- 30px
- 32px
- 34px
- 36px
- 38px
- 40px
- 42px
- 44px
- 46px
- 48px
- 50px
2月22日上午,市政府召开了全市财税金融、国土资源管理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银、市委常委、副市长桂泽发出席会议并讲话。市财政局班子全体成员参加了会议,局长郭光能就全市财政工作作了大会发言。
李银要求,各县(区)、各相关部门要着眼增收节支,培植骨干财源,加强依法治税,优化支出结构,创新财政运行模式,努力推动财税工作新跨越。要着眼服务民生,坚持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人事人才工作,全面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努力推动人社事业新发展。要全力保障发展用地,严格坚守耕地红线,加快资源勘察步伐,强化国土执法监察,积极保障服务民生,努力推动国土资源管理新提升。要着眼保驾护航,强化对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审计,深化财政管理和预算执行审计,加强对重点民生资金和项目的审计,推进领导干部经理责任审计,努力推动审计工作取得新成效。要着眼提升效能,加强执法监察、效能监察、廉政监察、纠风治乱,努力推动政府廉政建设取得新进步。要着眼服务发展,努力推动外事侨务工作取得新成绩。要着眼优化服务,提高行政审批效能,加快推进依法行政步伐,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强化机关事务管理,努力推动政府机关建设再上新水平。
桂泽发要求,各县(区)、各部门和各金融机构要突出重点,主动作为,做大金融总量,增强资金保障能力,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全力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和小微企业和薄弱环节发展。要不断完善金融体系,促进金融资源聚集,实施“引行入庆”战略,加快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和新区金融中心建设,实现村镇银行县区全覆盖。要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创新,积极创建国家金融综合创新示范市,创新银行信贷产品,授信模式和政府融资平台,努力破解体制机制制约。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规范民间融资行为,强化地方准金融机构监管,健全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机制,创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要强化措施,狠抓力促,切实加强对金融工作的领导与支持,深化政银企合作,完善金融工作考核评价机制,深入推进“诚信庆阳”建设,全力营造金融金融改革发展良好环境,为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郭光能指出,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也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按照市三届人大三次会议所确定预算安排, 2013年全市财政收支的目标是:大口径收入完成153.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2.8亿元,分别增长18%。财政支出完成175亿元重点做好六项工作:
一是以增收节支为重点,确保全市及市级财政收支平衡。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全力增收,大力节支,促进财政经济平稳运行。一方面,要落实综合治税责任,加强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准确掌握重点行业、重点税源收入动态,继续完善协税护税工作机制,加强协调配合,努力挖潜增收,强化非税征管,遏制跑冒滴漏,让促进经济增长的成果及时充分地体现到财政增收上来,确保实现全年财政收入目标。另一方面,要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推进节约型政府建设。严格执行各项规定,加强预算执行管理,落实部门支出主体责任,建立健全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进一步加强专项资金管理,从严审查预算变更和调整,坚决遏制超标准、超规模、超预算的问题。要严肃财经纪律,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和市委“22条实施细则”的要求,坚决反对大手大脚花钱和铺张浪费行为,严格控制消费性支出标准及规模,实现“三公”经费“零增长”。
二是以培源兴财为主线,促进资源优势向财源优势转化。要把实现“红、黑、绿、黄”四大资源优势向财源优势转化作为做大收入“蛋糕”的根本途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财源建设机制,夯实财政增收基础,增强财政保障能力。要以建设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为目标,促进地企深度融合发展,全力支持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培育壮大首位产业,推动能源资源开发企业增产增收,不断提高其对财政的贡献率。以“一区四园”为载体,健全完善园区建设投融资、招商引资、产业扶持、企业融资、激励机制,壮大地方产业集群。以“一线八域”为主线,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支持基地建设,健全市场服务体系,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税收比重。
三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核心,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全力支持实施“十大工程”和省、市为民办实事项目,促进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确保民生持续增利。一是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围绕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工程,着力支持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认真落实农业补贴政策,确保各项补贴及时足额兑付到位。大力支持水利建设,积极落实中省出台的各项水利投入政策。继续加大对扶贫开发、新农村及城乡一体化建设、农民技能培训支持力度。深入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积极开展清理化解乡村垫交税费等公益性债务试点。二是优先保障财政教育、科技投入。确保全市财政教育、科技支出达到公共财政支出法定比例要求的实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加快城区学校建设,改善城区就学压力。实施乡镇中心小学以下学校“小伙房”建设工程,将“营养早餐”扩大到所有中小学生。继续支持实施校安、校车工程,办好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加快幼儿园新建和改扩建步伐。三是支持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继续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改革与发展,落实中央和省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和我市的贯彻意见,确保财政文化支出有较大幅度提高。四是全力推动就业再就业工作。大力扶持和鼓励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及各种服务业加快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落实全民创业促进就业政策,积极推动全民创业行动,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五是支持卫生事业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支持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推动实施重大疾病防控、卫生应急、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卫生监督执法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六是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落实财政筹资任务,支持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房及林场棚户区改造,加快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七是围绕建设美丽庆阳,加大对生态保护、环境治理、节能减排方面的投入。八是积极落实城乡居民收入倍增工程财政工作任务,推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
四是以深化改革为动力,进一步增强财政体制机制活力。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增强理财能力的有力举措,把握改革重点,通过深化财政改革增活力、促管理,提高财政运行效益。一是深化部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基本支出标准体系,继续推进项目支出定额标准建设。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硬化预算约束,提高预算支出的及时性、均衡性、有效性和安全性。二是推进国库管理制度改革。 各级财政部门要进一步扩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范围,提高直接支付率。推进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收付转轨,完善国库集中收付运行机制。力争实现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在市、县、乡三级的全面铺开。继续规范财政专户管理。积极推行公务卡改革。深入推进非税收入收缴改革。三是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完善项目预算管理审核机制,着力解决“三算两超”等问题。探索“以奖代补”激励措施,调动项目单位加快建设进度和节约建设成本的积极性。四是切实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继续完善资产调剂机制,从严控制新增资产数量和经费,健全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的机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认真落实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执行、绩效管理和监督检查“四位一体”要求,最大限度节约财政资金。五是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加快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防范和控制财政风险。六是加强公务用车编制管理,严格按规定标准配备公务用车。
五是以提高绩效为目标,全面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各级财政部门要把加强绩效管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在建章立制、项目管理等方面尽快取得新突破、新进展。要积极开展项目资金绩效评价,逐步扩大绩效评价的覆盖面,并将其结果作为改进预算管理和安排以后年度预算资金的重要参考依据。充分利用“金财工程”平台,实行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强化项目资金跟踪检查,重点加强对“三农”、水利、教育、医疗、就业、社保、安居工程等民生资金的监督检查。不断优化财政监督手段,推进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做好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收付等网络的升级优化,强化信息安全保障。高度重视审计、监察和社会监督,认真抓好有关问题的整改落实。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强化对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管、切实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六是以自身建设为抓手,努力提升素质、改进作风。各级财政部门要巩固和发扬成绩,以更加积极向上的态度,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推进自身建设再上新台阶。要着力抓好财政系统干部理论学习教育,不断提高财政干部队伍素质。进一步健全完善财政管理制度,强化监督制约,做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全面提升工作效能。深入推进财政反腐倡廉建设,落实廉政风险防控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各级财政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财政工作重要环节和关键岗位权力行使的监督,建设阳光财政。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