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长者专区>工作动态>详细内容

加大重点投入促进教科文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来源: 2012.08.18
字体:

32px

22px

18px

  • 12px
  • 14px
  • 16px
  • 18px
  • 20px
  • 22px
  • 24px
  • 26px
  • 28px
  • 30px
  • 32px
  • 34px
  • 36px
  • 38px
  • 40px
  • 42px
  • 44px
  • 46px
  • 48px
  • 50px
    近年来,我市财政教科文工作在省财政厅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指导下,坚持科教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实施“教育慧民、科技利民、文化育民、计生优民”等重点工程,努力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 ,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市教科文事业累计投入100.1亿元,其中教育支出 84.27亿元;科技支出2.2亿元;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8.1亿万元;人口与计划生育支出5.1亿元;其它支出4472万元。
      一、 支持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十一五”期间,全市财政性教育支出达84.27亿元,年均增长20.3%,是历史上投入最多,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2012年仅市级财政预算安排教育专项资金达到2.85亿元。
   (一)义教经费保障有力。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以来,累计落实政策性资金14.18亿元,惠及农村、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510万元人(次)。2011年,安排资金787.64万元,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作业本费。市、区财政安排资金197.8万元,免除了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教科书费。市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全部享受新机制保障政策,在国家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1000元的基础上,市级财政下拨31.5万元,为每生每年增加生活费补助1500元,使市特教学生享受了包吃、包住、包穿的全免费。全免费义务教育率先在全省实现。
   (二)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坚持集中财力、整合资金的发展原则,将所有涉及教育的项目资金捆绑使用,2006年至2011年,全市累计整合教育项目资金22.3亿元,落实市县配套资金2.6亿元,新、改(扩)建寄宿制学校264所,建筑面积156万平方米。城区及农村薄弱学校教育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
   (三)促学前教育发展。着眼于学前教育压力增加、管理滞后,大量幼儿离乡进城的实际问题,把解决城镇幼儿入园和校车运力作为办好学前教育的两大重点工作,采取以奖代补、直接投入等措施,着力解决入园难、到园难的问题。一是建立以奖代补专项资金。对县城新建一所幼儿园补助200万元,乡镇新建一所补助100万元,乡镇中心村附设每所补助50万元,利用撤并学校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和农村小学或教学点增设学前班的每所补助10万元。2012年市级财政预算安排全市幼儿建设奖补资金1亿元。二是加大财力改善校车运输能力。全市累计投入校车购置经费3456万元,其中西峰区2009年一次性投资1100万元,定购了专用校车22辆,用于集中接送西峰城区和周边地区学生进城读书。2011年,“11.16”正宁重大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后,我市及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投资956万元为中小学幼儿园统一配置标准校中通43座和宇通37座校车各20辆。2012年,投资1400万元,其中市级财政预算内安排1000万元,县区配套400万元,专门用于校车购置。
   (四)困难学生全面资助。为使高中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得起学,学好习,切实解决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全面建立高中经济困难家庭学生资助机制。一是构建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机制。自资助机制建立以来,累计落实市县资助资金298.57万元,覆盖面达到普通高中在校生的15%。二是建立贫困大学生入学政府资助制度。市级财政每年安排贫困大学生入学资助资金200万元,资助资金主要用于当年录取二本以上农村贫困大学生入学的进校路费、住宿费、学杂费和生活费等。政策实施以来,市级财政累计投入资助资金800万元,共有2500多名贫困入学大学生享受了资助政策,贫困大学生入学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二、保障科技利民战略顺利实施
    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原则,围绕制约全市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实施科技专项行动,2011年,市级财政安排科技经费1300万元,争取国家、省上项目22项,为各类产业争取科研经费615万元,占目标管理任务的183%。
    三、促进公共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
    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大市”的目标,不断创新机制,加大投入,整合资源,激发活力,积极探索财政支持文化发展的新路子,取得了积极成效,初步形成了全市文化事业更好更快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加强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积极支持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和农民体育健身等公共文化惠民工程,扶持县乡基层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及中心村文化广场建设,先后完成了农村书屋、庆阳市体育馆、场、等文化体育重点工程。相继举办了甘肃省第十二届运动会、第二届全国红色运动会、国际篮球邀请赛、群众文艺演出等大规模赛事及活动,全市人民群众体育文化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二)扶持民俗文化产业发展。2011年是文化产业提速发展的一年。市政府出台了《庆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庆政发[2011]35号)。市级财政每年预算内安排文化产业专项资金1000万元,2012年市级预算安排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提高到5000万元。各县(区)每年也安排100-2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文化产业发展。
    四、实现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费稳定增长
    牢固树立国策意识,狠抓“三个确保”。一是确保计生事业费投入逐年递增。坚持把计划生育经费投入纳入“刚性”支出范围予以重点保障,实现计划生育事业的投入人均达到 30元以上的目标。2011年,全市投入经费14091万元,其中市级财政投入522万元;县区财政投入13569万元,近三年连续增幅达到7.1%以上。二是确保计划生育行政机关正常运转。一方面足额安排计划生育行政管理费,有效保证了计生机关正常运转;另一方面,我们对市、县、乡三级计生专干工资实行财政统发,确保全市计生专干工资每月20日前足额发放到位。三是确保项目支出重点保障。通过优化支出结构,逐步加大对县乡服务站所维修、设备购置等方面的投入,切实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和能力。近年来,市级财政累计投入480万元,继续完善基层服务站所改扩建工程。建立“市级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从2011年起,市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经费130万元,将农村年满50周岁,没有违反计生生育政策规定的夫妇,纳入市级计划生育奖励扶助范围。为全面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我们在教科文事业发展方面做了积极的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与广大群众对公共服务需求相比,与兄弟市州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今后,我们将继续把加快教科文事业发展,摆在优先支持的重要位置,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服务机制,突出保障重点,创新工作方式,全力推进教科文事业更好更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