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财政厅:关于推进全省融资性担保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安徽省财政厅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融资性担保体系建设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省财政厅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政策支持、规范监管、上下联动、共同发展"的总体要求,逐步构建以省信用担保集团为龙头、以市、县(市、区)为主体、以政策性国有及国有控股担保机构为骨干、以商业性和互助性担保机构为补充、以再担保为纽带、以信息化为支撑、以服务小微企业为宗旨的多层次、差别化的融资性担保体系。具体建议如下:
1.做大做强市县担保公司,提升国有资本金担保效率。积极支持融资性担保机构进行合并重组、增资扩股,做实基础,做大主业,走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发展之路。对国有融资性担保机构,一是积极促进改制。尽快将担保中心由事业性质改制为企业,坚持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固化思维模式,逐步建立健全购买服务、年薪制、绩效评价等一系列的激励约束机制。二是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省、市、县(市、区)集中财力,持续加大对国有融资性担保机构资本金注入,支持各市县区做强国有融资性担保机构,充分发挥国有融资性担保主渠道作用。三是鼓励法人资本、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投资设立商业性融资性担保机构;积极引进省外融资性担保机构进入,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发展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积极性。力争到2017年,全省平均放大倍数达到5倍,省、市级融资性担保机构放大倍数达到7倍以上,县(市、区)级融资性担保机构放大倍数达到5倍以上。
2.完善再担保体系,发挥再担保分险增信功能。一是强化省信用担保集团再担保功能,大力发展再担保业务,对符合条件的市、县(市、区)国有及国有控股融资性担保机构,积极提供连带责任和比例责任再担保,为商业性融资性担保机构提供一般保证责任再担保,进一步增强分险、增信能力。二是鼓励各地建立"担保 保险"等多种方式的风险分散机制,加快形成多层次的再担保体系。三是鼓励融资性担保机构之间开展联保、分保、反担保等多种方式合作。
3.建立完善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一是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其一,建立省、市、县(市、区)三级小微企业担保风险补偿基金,省级对省再担保分担的小微企业担保代偿损失,给予一定比例的风险补偿;市、县(市、区)对本级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小微企业担保代偿损失,给予相应风险补偿。其二,在再担保体系内建立"担保风险补偿合作基金",由再担保体系成员缴存一部分(包括计提"两金"的一部分)、基金运作增值一部分、金融机构分担一部分(贷损后承担),建立"担保、再担保、金融机构"三者按比例分担风险机制。二是落实好现行财政奖补政策。贯彻落实好皖政〔2013〕5号文件提出的担保贴费、担保增量奖励、合并重组及扩大资本规模奖励等政策。三是整合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整合一部分直接补贴给企业的资金,安排一部分作为专项扶持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的贴费,支持融资性担保机构降低收费标准,进而减轻企业融资负担。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从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中拿出一部分,通过省担保集团对经营管理好、放大倍数高的国有及国有控股融资性担保机构进行参股,以股权或业务为纽带,进一步增强担保实力。四是加强银担互利合作。探索建立银担合作风险分担机制,引导地方金融机构根据合作情况按比例承担风险。地方财政将银担风险分担机制与财政性资金存款及金融机构考核激励等挂钩。五是优化担保发展环境,国土、房产等有关部门不得指定评估机构对抵(质)押物进行强制性评估,并减半收取代偿、清偿、过户等手续的费用。限定国有担保机构担保费率,对低于全省平均担保费率的,由同级财政给予适当补贴。
4.夯实发展基础,推动担保可持续发展。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设信息化系统和数据平台,加强从业人员业务培训。创新担保业务模式、品种,创新反担保方式。深化银担合作,率先从省属金融机构推动银担风险分担试点。加强小微企业综合征信体系建设,搭建小微企业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建立融资性担保机构信用评级、发布制度。加快建立相关产权管理和交易中心,强化担保行业自律。加强行业监管,强化风险管控,不断夯实发展基础,推动融资性担保行业可持续发展。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