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
无障碍阅读
|
站群导航

庆阳市政府

县区政府

市直部门

庆阳市财政局

政府信息公开

全文检索

胥廷武:关于做大县级财政收入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信息中心 发布时间:2013-09-22 浏览次数: 【字体:

                                                                      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财政局局长  胥廷武

  财政收入是一个地方经济综合实力的体现,加强财源建设是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和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的根本途径。

  一、大竹县本级财源现状

  (一)总量扩大。全县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由2008年的29466万元增长到2012年的78860万元,净增49394万元,增加1.7倍。

  (二)速度加快。2008年至2012年,全县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年均增速达27.9%,其中2008年增速达32%,创历史新高。但增速逐步回落,由2008年的32%回落到2012年的27.84%

  (三)质量提高。2008年至2012年税收收入占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比重分别为63.49%、63.73%、65.04%、68.11%、69.9%,呈逐年上扬趋势。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8年的5%提高到2012年的6.5%

  大竹县财政收入能够快速增长,质量提高,主要取决于四大因素。一是靠投资拉动。因近年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仅2010年以来,全县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投入40亿元,对财政的贡献达4.5亿元。二是靠资源贡献。大竹县煤炭资源丰富,近几年大量开采,使煤炭资源税收大量增长。仅2012年,来自于煤炭行业的税收达11215万元,占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的 14%。三是靠非税拉动。仅2012年非税收入达22817万元,占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的30.1%。四是靠房产推动。由于近年来加大城市经营力度,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仅2011年房地产对财政的贡献达22993万元,占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的比重达 37%。。

  二、发展思路

  一是由投资拉动型向政策引导型转变。变直接投入为间接投入,充分利用财政贴息、以奖代补、担保贷款等政策,激活发展要素,推动财源建设。

  二是由资源消费型向生产加工型转变。有序开发资源,加大资源加工力度,做长产业链,提高资源附加值,变资源大县变为财源大县。

  三是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在保证GDP、财政收入上规模的同时,着力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收入、主体税收占税收收入的比例。

  四是由粗放型向科技型转变。按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要求,要把大量资金用于就业培训、技能培训和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科技成果转化,依靠科技促进发展,加快发展。

  三、实现路径

  (一)培育支柱,做大总量。一是筛选培育一批。从现有的骨干企业中,筛选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企业作为重点加以培育。对重点企业的培育要打破常规,从资金、土地等方面全力倾斜。二是招商引资一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宽松引资环境,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集体入驻,并且对入驻企业大力支持,保证引得来,留得住。三是深度开发一批。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深度开发一批加工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四是兼并重组一批。将一些生产、经营相近的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组建大集团,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二)立足优势,提高增量。一是深度开发优势资源。全县自然资源丰富,要依托粮食、苎麻、竹木、蚕桑、生猪、家禽等优势资源进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二是做大优势产品。近年来,机电、建材、能源、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对优势产品,要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竞争力。三是发挥优势地域。全县境内国道318线、国道210线/省道318线纵横交错,达渝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公路总里程956公里,要依据地域优势,组建物流中心,承接产业链。

  (三)夯实基础,扩大分量。注重基础财源的培育,一是落实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实行放水养鱼,促使一些微型企业发展壮大。二是建立微型企业发展基金,用于微型企业产品开发,扩大规模。三是切实为微型企业担保融资、贴息贷款,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四)强化征管,盘活存量。一是开展财源、税源调查,准确把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为核定税收提供有力的依据。二是认真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建立非税收入激励约束机制,加强政府性收入征管,确保应收尽收。三是建立税收收入信息平台,加强对煤矿等重点税源的监管。四是坚持依法征收,开展收入检查,严肃查处收入中的跑、冒、漏、滴 

【打印正文】
分享到: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