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工作动态>详细内容

工作动态

积极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 稳步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健康发展

来源:税政农税科 发布时间:2013-08-13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自2008年华池县被列入首批试点县实施以来,我市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机制,规范操作程序,精心组织实施,全市上下形成了领导重视、部门齐抓、群众参与、社会支持的工作格局。2010年我市八县区全部纳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5年来,全市累计审定实施项目1140个,奖补资金达到4.08亿元,惠及1106个行政村。2012年,全市共组织实施奖补项目469个,涉及试点行政村466,直接受益群众82.75万人。项目总投资3.21亿元,其中:群众筹资筹劳及社会捐赠等1.33亿元,省财政奖补资金12300万元,市级预算安排500万元,县(区)预算安排6010万元。当年完成村内小型水利设施项目39个,村内道路项目257个,桥涵项目53个,村内环卫设施项目29个,村容美化亮化项目47个,村内公共活动场所项目30个,其它公共设施14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顺利实施,促进了村级公益事业的发展,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认可。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抓好“三个环节”,为一事一议工作奠定基础  一是健全机构,靠实责任。为加强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组织领导,在“一事一议”项目试点之初,市、县、乡均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财政、审计、农办、住建、交通、林业、水利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组织规划、指导协调和监督管理。各县区、乡镇都成立了“一事一议”审核小组,负责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指导审核和监督检查;项目实施村均成立了“村民监督小组”,监督一事一议项目的组织实施,建立起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规范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组织保障。二是创新机制,明确要求。各县区结合实际,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全面推行公示制度、试行限时办结制度、严格竞争淘汰制度、健全监督检查制度,拟定项目管理、招标议标管理、资金管理、资金核算管理、绩效评价、筹资筹劳管理、资产移交和管养护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和办法,对奖补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奖补范围、奖补标准、奖补程序、配套措施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保证了奖补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宁县财政局与各项目乡村签订承诺书,并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纳入乡镇、财政所年度工作目标考核,与其他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同奖惩,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三是强化宣传,提高认识。我们坚持把宣传贯穿于工作始终,充分利用各种媒介手段,采取手机信息发布、撰写工作简报、组织专题培训等形式全方位向农村干部群众宣传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政策规定、目的意义、实施步骤等。在公路沿线、居民集中居住区设立项目宣传牌、公示牌、标识碑、刷写墙体标语,印发《工作手册》和《致广大农民的一封信》。镇原县结合建党90周年,组织编排了由财政局职工表演的小品《一事一议》,参加了市财政局组织的《和谐财政谱华章》文艺调演,社会反响良好。正宁县推出了信天游·长篇陇东快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好》。西峰区在农村中小学开展了《“一事一议”扮靓我家乡》主题征文活动。通过广泛宣传,群众主动参与筹资筹劳、全力支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积极性明显提高,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二、发挥“三大作用”,确保一事一议规范开展 一是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我们始终坚持“一事一议民主决策、筹资筹劳农民自愿”的原则,全市“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先由群众公信度高的党代表、村民代表提出拟建项目,交由全体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进行议事,征求全体村民和村民代表意见,由参加会议的村民或村民代表进行投票表决。半数以上参会村民表决通过的形成会议决议,签字认可后,上报到县区专门负责办理此项工作的部门进行立项。在项目确定上,由群众自己决定。哪些项目是村民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利益最直接的项目,什么时候实施,通过什么形式实施,都是由群众说了算。在项目管理上,由群众代表作主。群众在项目建设方案表决通过后,由推选的三个小组负责项目建设的具体事务,充分体现了村民事、村民议、村民定、村民建、村民管、村民受益,使农民群众直接参与村务管理、真正当家作主,发挥了农民的主体作用。二是充分发挥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主导作用。在项目规划前,县区减负办深入项目村实地了解。帮助项目村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项目规划,使规划更具可行性和操作性。在项目实施中,严格按照筹资筹劳范围、对象、标准、程序,对减免情况及时向全村群众公示,落实减免政策,对项目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予以审批、严格上限标准,做到规范运行阳光操作。项目竣工后,每年在元旦、春节前后,利用冬闲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有利时机,组织开展“集中议事月”活动,群众参与评议,防止“一事一议”项目违背农民意愿增加农民负担,有效杜绝了项目村为争取项目弄虚作假增加村集体债务负担。三是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根据《庆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意见》,各级税改、财政部门负责审核项目,强化资金管理使用;水利、交通、建设、规划、林业等部门负责项目规划设计和技术指导;审计、监察、财政监督部门负责项目资金的审计监督;乡镇负责项目议事、上报、实施、报账、竣工验收等环节进行指导督查;农民负担监督部门严格规范村民筹资筹劳。通过部门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靠实责任,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三、确保“三个到位”,让一事一议经得起检验 一是建立规范档案制度,确保立项管理到位。我们对项目文本、图像资料、专题片、省市县区文件、帐簿表册等文件资料按照全市统一档案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要求,收集整理,分类编号、装订成册,分级保存、归档管理,做到既防止重复建设,又避免弄虚作假。项目申报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从项目库中先选出项目,早议事、早申报、早立项、早实施、早见效。财政部门会同其他部门在接到申报资料后,即派人到现场查看,调查走访群众,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乡村在一切项目资料程序合规的情况下,立刻组织实施,做到了批复立项快,建设速度快,资金到位快,尽快发挥建设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二是建立全程监督制度,确保质量管理到位。为确保工程质量,我们要求各县对实施项目进行统一招投标,集中采购,并以乡镇为单位,聘请有资质的监理技术人员对开展的项目进行巡视监督各项目村也成立了村民监督小组,对工程进行全过程跟踪监督。通过有效监管,保证了“民心工程”真正能经得起检验。三是建立项目验收制度,确保资金管理到位。为做好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建设项目的验收工作,市上制定出台了《庆阳市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验收办法》。项目竣工后,由施工单位提出申请,乡镇先行验收,并出具验收报告。县(区)财政在乡镇验收的基础上,组织相关单位、聘请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六个环节”进行复验,同时对项目进行专项审计,做到事前预算,事后决算。2012年,市综改办在全市范围开展了“一事一议”项目绩效评价及观摩学习活动,采取座谈汇报、查阅资料、实地查看、随机走访、发放问卷、百分制现场评分的方式,从组织保障、议事程序、项目实施、资金管理、监督情况、统计信息、群众满意度等7个方面,对8县区的51个乡镇109个村的111个项目进行了绩效考核和中期督查,发放调查问卷1500份。在资金管理上,继续落实《庆阳市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资金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全面实行“三级监管、专户报账”的监管模式,实行奖补资金县区级报账制、村民筹资乡级报账制,各乡镇和试点项目村设置辅助账的资金核算办法,由县、乡财政、村民理财小组共同负责资金运行,落实资金“统一管理、统一程序、统一档案”的“三统一”标准,在项目申报、群众议事、实施过程中全程参与进行监督管理,对财政资金安全使用管理实行“双保险”。县区对上级财政奖补资金和县区级配套资金,统一拨付在财政局开设的“村级公益事业财政奖补”资金专户,确保专款专用。村级筹集资金用于项目启动资金,财政奖补资金用于项目的材料费、设备购置费、机械作业费。在管理使用中,村级提出奖补资金申请后,首先由乡镇财政所负责审核项目资金的支出范围和额度,然后由施工单位开具有效票据,乡政府加注意见后报县区财政部门审核拨付。华池、庆城、西峰等县区在工作实践中创新思路,提出了按照柏油路、砂石路、自来水管线里程定额奖补和中标价相结合的奖补资金分配办法,项目竣工后组织审计、监察、财政监督部门对奖补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并将审计结果进行通报,以此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推促工作。

总体来看,我市“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进展顺利,效果明显,群众满意,调动了农民群众主动参与兴建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实现了由过去的“让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村容村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增强了村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2012年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会议上。省财政厅对我市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我市8个县区全都受到了表彰奖励。市财政局在大会上做了交流发言。全市奖励资金共计1600万元,其中:西峰区500万元,华池县、环县各300万元,合水县、庆城县、正宁县、宁县、镇原县各1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