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财政局:紧盯目标强举措 聚焦任务抓落实
2022年,受国际能源价格战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加之国家实施更大范围减税降费政策、消费市场低迷等减收因素叠加影响,财政工作面临严峻形势,完成全年收入任务异常困难。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落实国家、省市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围绕年初人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市委、市政府上半年“时间过半、任务过半”要求,攻坚克难,奋力拼搏,扎实工作,确保了上半年目标任务完成,重点支出保障到位,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减税降费和留抵退税政策全面落实。积极向上争取减税降费和留抵退税补助资金13.04亿元,并及时拨付县区,直达企业,惠企利民。截至6月底,全市累计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994户、111283万元;“六税两费” 减免3.14万户(次)、2721.09万元;完成“六税两费”抵退1447户(次)、417.98万元,占总户数1451户的99.72%;完成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缴税款2626户(次)、6492.15万元。共计退、减、缓120496.24万元,最大程度做到了应退尽退、应免尽免、应缓尽缓。
二是财政收入增幅位居全省第二。上半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3.57亿元,增长23.68%,加上留抵退税3.65亿元后完成37.22亿元,占人代会确定目标总额的53%,增长36.7%,总量和增幅均排名全省第2。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162.72亿元,占年初预算320亿元的50.85%,增长21.42%,增幅居全省第4位。财政保障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民生改善成效凸显,全市10类民生支出129.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9.4%,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节能环保、农林水事务等重点支出分别增长19.75%、18.75%、124.11%、45.51%。
三是积极向上争取成效显著。截至6月底,全市已累计争取各类补助272.59亿元,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212.42亿元,占下达市州总额的9.93%,较上年全年增加20.66亿元,增长10.77%;新增专项债券39.5亿元,较上年增加13亿元,增长49.1%;剔除省本级留用163.9亿元和分配兰州市127.1亿元外,我市额度占其他13个市州总额的9.83%,高于平均水平2.69个百分点、8.6亿元。尤其是第二批专项债券分配我市26.46亿元,是分配其他13个市州平均水平的2.08倍。
四是惠企利民政策有效落实。招商引资惠企政策方面,全市各级财政兑付各类企业奖补资金2774万元,其中单笔数额最大的是市级财政兑付甘肃圣越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奖励扶持资金400万元;科技创新惠企政策方面,争取省上强科技专项750万元,支持我市石油化工、煤炭、天然气、新能源、数据信息、现代农业等主导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和“双碳”绿色技术创新。会同科技部门,筛选确定支持中小微企业科技发展项目21个,计划落实财政扶持资金500万元。
五是坚决兜牢“三保”底线。认真履行公共财政职责,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财政部和省市关于切实兜牢“三保”底线的部署要求,强化预算管理,统筹用好本级财力和上级转移支付,在预算安排和库款拨付等方面优先保障“三保”支出,坚决守住了“三保”底线,及时发放市直机关事业单位2021年度过渡期奖励性补贴每人10000元。
六是全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加强对县区库款的监控和预测,严格资金调拨程序,科学合理及时调度资金。省级资金下达后,工资、债券资金、留抵退税、直达资金在1个工作日内汇拨县区,正常补助资金及时汇报市政府后汇拨县区。上半年共调度县区各类资金158.7亿元,所有县区当年均已超进度汇款,有力保障了县区重点支出需要。
七是持续深入推进财政改革。以加快构建现代财政制度为主线,以深化改革为抓手,严格执行“零基预算”要求,持续优化支出结构,建立节约型财政保障机制,深入推进支出标准体系和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深化政府采购改革,优化国库集中收付管理,形成统筹、协同、全链条衔接的预算管理格局,不断提升财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